中國悲劇美學史


  • 中國悲劇美學史
Product Code KCH-0849
Availability Arrive in 2-4 Days
I S B N 9789573612421
作者 謝柏梁
出 版 社 國家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0
叢書系列
圖書分類
裝禎方式 平裝
頁數 684
  • List Price: NT1,000

  • Discounted Price: NT900 (10% Off )

中國究竟有沒有悲劇?王國維答曰:元雜劇中就有。中國究竟有沒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悲劇美學思想?——當然有。本書就試圖交出一份較為詳盡的答卷。《中國悲劇美學史》作為《中國悲劇文學史》的姊妹書,計以七編23章的篇幅,首先將中華民族的悲怨精神演進史,從先秦儒家的悲哀原則、漢唐哀曲的審美認識、乃至近古千年的憂患意識與悲憤主流,都進行了總體的歸納。其中以悲為美、憂國憂天下的精神,在中國民族的悲劇意識中特別突出。元代曲學中的生死命運觀,《錄鬼簿》中的生存價值觀和一些佛法雜劇的救渡理想,將與生俱來的無邊苦海、屢試不爽的冤業果報和大慈大悲的慈航救渡整合起來,使得雜劇中悲天憫人的思想在所並有。明代戲曲當中的 “怨谱说”分外突出,講究戲曲以苦情苦境來打動人心。特別是卓人月在《新西厢序》中譜寫出悲劇原理,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悲世曲论,更加值得珍視。有清以來,“苦戏”又成為中國式悲劇的代名詞,相應的苦旦、苦境與表演上苦旦的哭腔等,都構織出一個苦戲的世界。金圣嘆在批點《西厢記》時所提出的 “极微说”與“悲凉感”,也體現出悲劇美學的深度。毛聲山父子評《琵琶》記,勾勒出妙在怨悱而不乱的中庸化悲劇境界。近現代以來,從王國維到王季思,從中國有悲劇論與無悲劇論的爭辯,從話劇影視對傳統悲劇思想和西方悲劇觀念的結合,都體現出中國悲劇美學史的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謂予不信,本書還附錄了百年以来的中国悲剧美学资料索引,以供讀者諸君參考。結論是,具備中國特色的悲劇美學思想,不僅與中國悲劇創作交相呼應,同時還成為世界悲劇美學發展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在東方悲劇美學的基本構建中,中國悲劇美學起到了主體支撐的重大作用。<國家出版社>

Recently view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