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製帚:台灣清掃的日常風景(中日雙語)
Product Code: | FNC-0196 |
Availability: | Arrive in 2-4 Days |
I S B N: | 9789869945776 |
作者: | 行人文化實驗室企劃 |
出 版 社: | 行人文化實驗室 |
出版年份: | 2021 |
叢書系列: | |
圖書分類: | 社會科學 |
裝禎方式: | 平裝 |
頁數: |
List Price:
NT380-
Discounted Price: NT342 (10% Off )
【內文試閱】槺榔-嘉義・朴子槺榔是一種台灣原生的棕櫚科植物,本名為「台灣海棗」。全台多處留有以槺榔為名的地方,在日本時期的《臺灣樹木誌》中亦曾記載,槺榔是「台灣全島低地皆屬常見」的植物,可窺見槺榔深入常民生活的痕跡。槺榔的用途廣泛,幾乎全身上下都能充分利用,不僅可做景觀樹,木材可製作各類器皿,嫩芽及果實亦可加工食用,葉片曬乾後再經匠人巧手則成為一支支具有清潔及避邪意涵的掃帚。天掃掃天,地掃掃地槺榔掃帚又稱「天地掃」,顧名思義,天掃掃天,地掃掃地,天地掃需成對出現且不可混用。在台灣習俗中,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送神日,也是「清屯日」――一年一度打掃神龕及祖先牌位的日子――天地掃即在此時發揮最大效用。另一說因為槺榔樹挺立高大,吸收天地靈氣,以槺榔葉製成的掃帚可掃天煞地煞,因而稱為「天地掃」,能掃除污穢,亦能趨吉避凶。早在清朝時期,台灣人就以槺榔葉製帚,《重修臺灣府志》(一七四七年)中有記載:「槺榔:幹直無枝,其顛生葉不過數十,結子作穗生木端,其葉臺人以為帚。」直到一九六〇年代,台灣各地仍有不少村莊以綁槺榔掃帚為業。然而,隨著清掃工具的改變,目前手工製作槺榔掃帚的地區幾乎都已消失,至今還在綁掃把的人已寥寥無幾。嘉義朴子德興里過去大面積栽培槺榔,就地取材方便,掃帚產業曾經興盛,如今還有幾位經驗豐富的製帚匠人,涂梅花是其中一位。「我從十六歲開始做掃帚,現在八十幾了。」問起出生年份,涂梅花說自己記不得了,但卻記得槺榔掃帚是什麼時候進到她的人生。凃梅花製帚逾七十年,她與妹妹都從事這項過去讓德興里家戶溫飽的傳統產業。她熟稔地拿起工具進行每一個步驟,自豪地說:「其他地方的掃帚差得多了!我們姊妹綁的比較漂亮。」槺榔掃帚的製作方式涂梅花所製作的槺榔掃帚有三層結構,掃毛由槺榔葉主要擔當,以竹子做為骨架,再以乾稻草包覆製成掃柄;有些地方的槺榔掃帚則是全束由槺榔葉綁成,未必使用竹子與稻草。槺榔樹莖幹高大,有些能長到七、八公尺高,加上葉片有刺,採割並不容易。槺榔葉採割下來後必須曝曬多日風乾後,才能進行掃帚的製作。由於槺榔葉有一中柄,小葉再由中柄射出,製帚前需將小葉從中柄分離。這項工作必須手腳並用,以腳掌踩著中柄,左手抓著整株葉片,使其穩定,再用右手逆著小葉生長方向俐落撕除。採割、曝曬到分枝,到此為止槺榔葉的整理才算到一段落。製作槺榔掃帚的工具相當簡要:一捲鐵絲線、一把老虎鉗、一支鐵釘製成的鐵梳、再加上經歲月磨蝕的鍛造柴刀。散落一地的槺榔葉在涂梅花的揀選、收緊、綑綁、修剪之下,逐漸有了掃把頭的樣子;接著,再將一根筆直的竹竿固定在掃把頭上,以稻草包覆,一節一節地以鐵絲線圈綁固定,做成掃帚柄。最後,用柴刀將掃把頭修剪整齊,再以鐵梳梳理,一把純手工打造的槺榔掃帚才算大功告成。曬葉、分枝、製帚,反覆的日常工事涂梅花一天最多能綁五十支大隻的槺榔掃帚,或供應客戶預定,或帶到媽祖廟前,讓來往香客自由選購。槺榔掃帚耐用堅固,一把能用上好幾年,即使遇水變黃,只要懸掛晾乾,就不影響品質,涂梅花一邊展示一把已經用了十年的掃帚,一邊說明「大隻掃帚的拿來掃地板,這個掃不壞,也不會斷。大家都在笑說我八十幾歲了還在用這個。」除了掃除、儀式使用的大隻掃帚,德興里的製帚匠人們也因應時代潮流,開始製作用於裝飾紀念、具備趨吉避凶象徵意義的小掃帚,嘗試以此抵擋工藝失傳的危機。涂梅花說,小隻的掃帚做工精細,反而考驗工夫,一天能做十支就算不錯了。無論清掃工具如何演進,對涂梅花來說,這項傳統工藝便是她的日常,曬葉、分枝、製帚,每一道手續都已內化成身體的一部分,「我若不做就會失傳了。」即使越來越少人需要槺榔掃帚、即使可能後繼無人,她仍會日復一日地進行她的例行工事。<行人文化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