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好的時刻 1977-1987: 民族記憶美麗島


  • 臺灣最好的時刻 1977-1987: 民族記憶美麗島
Product Code SHP-0017
Availability Arrive in 2-4 Days
I S B N 9789869866231
作者 吳乃德
出 版 社 春山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0
叢書系列
圖書分類 亞洲史地
裝禎方式 平裝
頁數 293
  • List Price: NT380

  • Discounted Price: NT342 (10% Off )

「本書敘述在這個最壞、也是最好的時刻中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中心是美麗島事件。表面上看來,該事件是民主運動的挫敗,幾乎所有的參與者,不論是領導階層或工作人員都被逮捕入獄,長年失去自由。如今在事後我們知道:美麗島事件其實促成了臺灣的民主化。沒有美麗島事件,就沒有臺灣民主。」——吳乃德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於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共逮捕了一五二人,遭收押的六十一人中,三十三人由普通法院審判,八人進了軍事法庭。被逮捕的林義雄,母親與雙胞胎女兒在大白天於自宅遭到屠殺,至今仍為懸案。無辜婦孺喪生的悲劇,加上美麗島人遭逮捕刑求、公開審判的過程,都使臺灣社會目睹政治壓迫的嚴酷,但當時沒有人知道,美麗島事件終將催生臺灣民主,成為臺灣歷史過去與未來的轉換器。然而這個事件的意義,卻因為蔣經國被認為是臺灣民主化的推手,很少被國內外學者談論。本書作者吳乃德教授在美麗島事件四十年後,深刻剖析美麗島事件前後的脈絡,並且將當時國民黨政府威權統治的正當性危機,放置在全球同樣追求民主化的國家中比較,清晰呈現臺灣邁向民主化的道路,除了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普及、中產階級興起等經常被認為民主誕生的條件外,更重要的是人不懈的努力。吳乃德教授比較了一九六○年代雷震自由中國組黨運動,為何當時運動很快消散,而美麗島事件後,即便面臨更殘酷的壓制,臺灣人民卻迎向民主。他更比較了一九七七年因選舉舞弊爆發的中壢事件,為何蔣經國只以一般司法審判處理,而兩年後的美麗島事件卻上升到武力顛覆政府,而必須以軍法審判,卻又讓步願意公開審判且讓媒體大為報導?這當中呈現了獨裁者的難題與困境。姚嘉文在審判時說,「我已決定像彼得回到羅馬一樣,回到美麗島和我的朋友一起承受這場災難。我問自己:『你往何處去?』Quo Vadis,我回答自己:『回美麗島』。」面對歷史記憶,我們也需要在四十年後「回美麗島」, 重溯解嚴前十年,臺灣與世界的政治正在面臨什麼變化。在民主誕生前夕的黑暗中,是追求民主的人們付出的努力與代價,造就出「臺灣最好的時刻」。而這些奮鬥的記憶,將成為臺灣民族認同的一部分,為我們所共享。<春山出版社>

Recently view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