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作:記「她方的記憶」 —泰雅老物件的部落展示
Product Code: | SNC-2052 |
Availability: | Arrive in 2-4 Days |
I S B N: | 9789860588422 |
作者: | 何翠萍、尤瑪・達陸主編 |
出 版 社: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出版年份: | 2020 |
叢書系列: | |
圖書分類: | |
裝禎方式: | 精裝 |
頁數: | 250 |
List Price:
NT490-
Discounted Price: NT466 (5% Off )
共作,指人類學家與其研究對象「共」同合「作」,探討雙方共同關切的公共議題,分享、交流、乃至於衝撞彼此的知識體系,實現多元發聲、對話的追求。本書即是見證人類學博物館與臺灣原住民團體共作展示的一個紀錄。2017年2月19日到4月19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與野桐工坊共同策劃「她方的記憶──泰雅女性之婚嫁與日常服飾與用具展」,這是臺灣公立博物館首次跳脫官方對官方借展模式,直接與民間團體一起籌謀規劃,帶原住民文物回部落展示。從博物館到野桐工坊所在的象鼻部落,車程不過短短兩小時,但這條返回之路卻足足走了二十年。《共作》一書所呈現的,正是博物館方如何一步步鬆綁法規,讓文物走出學術機構,深入山野林間,而原住民團體又是如何厚植自身軟硬體條件,迎接老物件的到來。共作展示不僅打破制式策展框架,更努力為文物及其來源相關群體,創造對話空間,開闢傳承場域。透過《共作》,我們看到雙方策展人從相互激盪到聯手擘劃,目睹染織工藝師親炙百年織品的激動與雀躍,更驚艷大安溪流域泰雅學童吸收、聯想之敏銳,聽聞部落耆老的回憶與喟嘆。「她方的記憶」雖然落幕了,但其所締造的對等精神,將繼續引領博物館與原住民團體未來密切的共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何翠萍人類學家,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人類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退休。1988 年進入中緬邊境景頗村寨做田野調查,自此開啟她三十年景頗族與西南中國的人類學研究。著作聚焦在景頗族的人觀、物質性、時間與儀式,對中國與東南亞跨境議題及歷史有深刻的觀察與思索。主編民俗曲藝《生命儀禮、物與日常生活》專輯I & II,合編《國家、市場與脈絡化族群》、Chieftains into Ancestors: Imperial Expansion and Indigenous Society in Southwest China等書。尤瑪・達陸(Yuma Taru)泰雅染織文化研究者/纖維藝術家,野桐工坊創辦人,一〇五年度獲頒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任職台中編織工藝館時,意外發現外婆仍保有泰雅傳統織布技法,於是生命轉了個彎,返回原鄉,投身泰雅染織技藝的復振與傳承。十年研究,十年教學,培育無數織者,點燃原民團體找回傳統服飾的火苗。近年的創作結合當代元素,盼為泰雅染織工藝開創新局。代表作有《夢想的翅膀》、《河.殤》、《島嶼.四季》。
何翠萍人類學家,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人類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退休。1988 年進入中緬邊境景頗村寨做田野調查,自此開啟她三十年景頗族與西南中國的人類學研究。著作聚焦在景頗族的人觀、物質性、時間與儀式,對中國與東南亞跨境議題及歷史有深刻的觀察與思索。主編民俗曲藝《生命儀禮、物與日常生活》專輯I & II,合編《國家、市場與脈絡化族群》、Chieftains into Ancestors: Imperial Expansion and Indigenous Society in Southwest China等書。尤瑪・達陸(Yuma Taru)泰雅染織文化研究者/纖維藝術家,野桐工坊創辦人,一〇五年度獲頒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任職台中編織工藝館時,意外發現外婆仍保有泰雅傳統織布技法,於是生命轉了個彎,返回原鄉,投身泰雅染織技藝的復振與傳承。十年研究,十年教學,培育無數織者,點燃原民團體找回傳統服飾的火苗。近年的創作結合當代元素,盼為泰雅染織工藝開創新局。代表作有《夢想的翅膀》、《河.殤》、《島嶼.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