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shopping cart is empty!
早期「音樂」,是一種詩樂舞融和的概念。《禮記‧樂記》:「聲成文,謂之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Author: 劉月珠
NT378 NT420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NT720 NT800
本書從鄭騫先生論文集《景午叢編》、《龍淵述學》二書輯錄其戲曲之單篇論著而成。內容以論元人雜劇為主。鄭先生學識廣博,治韻文學而根柢經史考據。其〈元劇作者質疑〉、〈元人雜劇的逸文及異文〉、〈關漢卿《竇娥冤..
Author: 鄭騫
NT990 NT1,100
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樂記〉漢傳統音樂的審美常因其對身心的安頓提昇而受讚賞,包括「耳目聰明」、「氣盛化神」、「英華發外」等等。本書探究雅樂身心效益之說在..
Author: 王育雯
NT324 NT360
文津出版社..
Author: 王克芬.蘇祖謙著
NT333 NT350
本書收入李漁戲曲相關研究論文共十篇,著重文本的細讀和理論的闡釋,依主題分別納入結構論、批評論、藝術論與附編。其內容與觀點不乏創發之處,具有學術參考價值。作者在「結構論」中,以創作的角度,理析李漁的戲曲..
Author: 高美華
NT810 NT900
歌謠與俗曲的分別,在於有沒有附帶樂曲。俗曲的範圍很廣:從最簡單的三句五句的小曲起,到長篇整本、連說帶唱的大鼓書,以至於許多人合同扮演的蹦蹦戲,中間有不少的種類和階級。但我們並未把皮黃和崑曲包括在內,因..
Author: 劉復、李家瑞等
NT1,045 NT1,100
明代雜劇承繼元人雜劇,又從南戲傳奇中汲取滋養,融合了南曲北曲的長處,逐漸發展出更為精緻合理的新劇種,除保有元人自然真摯的優點外,更在藝術成就上獲得改進與革新,擁有獨特的面貌。本書共分五章,首先綜述明代..
Author: 曾永義
《西廂元雜劇》是在《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作者易渾僕為華麗,化滄涼為悲婉,成就極高。本書為木刻本,逐頁附圖,並於書前收錄與崔、張、紅娘、老夫人的相關詩詞,圖文並茂的呈現出有『天下奪魁』盛礜..
Author: 元王德信撰
NT225 NT250
1991年廈門大學博士論文..
Author: 黃笑山著
NT200 NT210
廣文書局..
Author: 佚名輯
NT612 NT680
溫州在中國戲劇史上有其獨特的地位,它是中國南戲的誕生地,也是地方戲劇品種最多的地區,曾出現高腔、崑曲、亂彈、和調等多種聲腔。溫州崑曲雖名為「崑」,但與蘇州崑曲大異其趣;改名「甌劇」的溫州亂彈聲腔在全國..
Author: 沈不沉
NT1,350 NT1,500
本書是作者近年發表的戲曲學術論文的選集,主要從女性聲音與歷史記憶的角度,分析闡釋明清戲曲之內涵及其社會與文化意義。「女性編」的五篇論文,有四篇繼續作者先前出版的《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主題,進一步..
Author: 華瑋
本書蒐羅大批19、20世紀京劇相關史料,透過戲曲表演的各種層面,以角色行當為軸心,討論戲劇的結構性問題,展現藝術發展的獨特歷史過程。在方法上,使用黑膠唱片的有聲材料,與引文互證,鞭辟入裡,尤為難得可貴..
Author: 李元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