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 (平)
Product Code: | SNC-1396 |
Availability: | Arrive in 2-4 Days |
I S B N: | 9789576717833 |
作者: | 作者:張晉芬 |
出 版 社: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出版年份: | 2001 |
叢書系列: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專書第四號 |
圖書分類: | |
裝禎方式: | |
頁數: |
List Price:
NT300-
Discounted Price: NT285 (5% Off )
這本書是要為一個看似無爭議的公共政策提供一個不同於主流論述的思考方向。作者試圖從社會學的觀點出發,證明將公營事業民營化僅視為一個「經濟」政策,是一個化約式的論述。關於民營化的問題需要進行學術性的辯論,而不只是當做一項單純的政策工具。承認公營事業諸多弊病的存在和功能的衰退,並不表示國家的私有化做法就是唯一的出路。國民黨政府自1980年代末期開始積極推動所謂「民營化」政策的動機,是與台灣政治制度的轉型有直接的關係。在結構因素的影響方面,統治權力基礎的轉變、財政收支的惡化和公營事業經濟和政治重要性的低落,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新領導人的出身和從政背景、舊技術官僚的退出經濟決策核心、延攬自由經濟主義學者在政府單位出任要職,則是政策持續推動的主力。 批判私有化是「拍賣國家」並不只是出於道德的譴責,而是要突顯私有化和其背後的經濟邏輯所造成的重大以及長期性的社會後果。市場化的機制或許可以解決官僚制度對於公營事業的失控,並達成部分政治利益,但犧牲的是決策民主性和社會公平性,市場經濟的迷思提供了國家拋棄責任的藉口。 台灣汽車客運公司的民營化為例,本書指出,國家對於客運業的管制不一定要用直接經營的方式矯正,但是當現有的制度性規範、監督的機制都失靈時,國家是否還有別的辦法可以彌補民眾在市場運作下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台汽的民營化不只是造成勞工失業的恐慌,同時也直接犧牲經濟和政治弱勢群體的權益。本書關於台灣民營化只是將原先由國家負擔的責任,轉嫁到最弱勢和最沒有聲音的人身上的說法,並不誇張。<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