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購物車沒有加入任何商品
龍應台與台灣文化的迷思
書籍資訊 | |
出版年份 | 2004 |
出版社 | 唐山出版社 |
叢書系列 | 紫藤文化叢書 |
圖書館分類 | |
書籍作者 | 黃粱/編 |
書籍頁數 |
黃粱 黃粱文學年表 1958年2月出生於艋舺,木匠的兒子,排行九 1978年8月父親過世,寫下生平第一首詩 1981年八里海濱自修《南傳阿含經》《樂府詩集》 1982年瀑布下歌吟〈秋之蘆〉,初嚐詩之大歡喜 1984年賃屋灣潭山村,〈終於又是藍〉風格肇啟 1990年整理《詩篇之前》甲編,黃粱詩學雛型 1993年嘗試新詩評論,第一篇〈想像的對話〉 1997年出版新詩評論集《想像的對話》(唐山) 1998年出版詩集《瀝青與蜂蜜》(青銅社) 1999年主編《大陸先鋒詩叢》第一輯十卷(唐山) 2003年紫藤廬「顧城紀念講座」,詩學初開講 2004年主編《龍應台與台灣的文化迷思》(唐山) 2005年首度發表詩學論文〈從一首詩洞觀一世界〉 2009年主編《大陸先鋒詩叢》第二輯十卷(唐山) 2010年5月遷居花蓮鳳林小鎮 2013年出版三十年詩選《野鶴原》(唐山) 2013年出版二二八史詩《小敘述》(唐山) 2017年出版雙聯詩集《猛虎行》(唐山) 2019年新詩史論集《百年新詩1917-2017》計劃付梓2003年6月13日,龍應台發表〈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一文,7月在各地媒體同步刊登〈五十年來家國-我看台灣的「文化精神分裂症」〉,激起了華文世界激烈的文化論辯。龍應台文章內容輻射的國際化/本土化、中國文化/台灣文化諸問題,無意間點燃了台灣社會積鬱已久、遍地可見的爭執火線。饒有興味的命題是:龍應台文章包藏的能量為何如此巨大?為什麼它既能激動人心又令反對者深惡痛絕? 接續大眾媒體與網路論壇「挑戰龍應台」系列文章之後,紫藤廬舉辦「龍應台與台灣的文化迷思」系列座談的自我期許,願望發自不同社會位置、抱持不同文化觀點的議論,在紫藤廬一貫秉持的開放對話空間裡,進行台灣文化圖景的辨證與重組。本書為此一系列座談會的紀實。文化是運動中的生命體,而非僅是觀念意義的容器;文化是精神堅持的披荊斬棘,而非僅是裝飾生活的嘉年華,瞥見紫藤廬安然閑適神采奕奕,思索台灣文化也應作如是觀,期望台灣文化畢竟寬容大度。 <唐山出版社>
TSB-0327唐山出版社紫藤文化叢書龍應台與台灣文化的迷思 黃粱/編9789867748560